•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

  •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四川优质水资源禀赋,历经十余年探索,构建起西南鳗鱼全产业链,创新“鳗鱼+虹鳟鱼”、“出口+内销”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产业振兴+联农带农+生态保护”三位一体路径,打造乡村振兴标杆企业。

    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江安县鳗鱼现代农业园

    十余年间,将咸淡水洄游性鱼类—鳗鱼,从沿海地区引入四川,构建起西南鳗鱼全产业链,填补四川鳗鱼产业空白,获评四川省首个“乡村振兴・水产高质量发展”调研基地;2024年4月,用时1年在宜宾市江安县开展的露天池塘鳗鱼养殖模式试验取得成功,为当地农户打破养殖技术壁垒,亩均产值可达15万元;2024年11月,与凉山州金阳县丙底镇丙底洛村的虹鳟鱼养殖场合作,成功将四川虹鳟鱼产品首次推向国际市场,单次为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超3万元,为四川优质水产蹚出出海新路径。

    2024年,在江安县阳春镇金江村创新“三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民“租金+薪金+股金”多元增收,预计将为村民提供45个就业岗位和1000余个临时工作岗位、帮助务工村民每年增收9500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2023年,以大食物观统筹保障,探索养殖尾水种植“漂浮水稻”技术,构建“养殖—种植”立体循环体系,获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转型。

    按照“一道一环四区”空间布局新建的第二期高标准鳗鱼养殖基地即将全面投产,两期养殖基地总年产能可达1500吨左右;开发“第二增长曲线”,计划在四川布局虹鳟鱼设施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目标年养殖、加工规模达到5000 吨左右,强化“四川产+成都造+全球供”的区域协同模式。

    (一)贯通“点与链”,做产业布局的“谋划者”

    全域统筹,构建产业矩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从鳗苗“全军覆没”到产品走向全球,海光食品经历了千万元的试养、十余年的选址,2018年,终于在长江首县——江安,建成西南最大鳗鱼养殖基地,配套大邑县现代化加工厂,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常年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参与建设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江安县鳗鱼现代农业园,整合1.5平方公里资源,以鳗鱼集约化养殖为主,构建起水产养殖、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新业态。通过农户就近务工、专合社利用三类苗养殖池和尾水处理池养殖,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园区建设,力争带动园区农民人均增收超全县平均水平2000元以上,奏响产业发展“富民曲”。

    双轮驱动,突破产业瓶颈。面对全球贸易局势的变化,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历时3年创新研发国内首款鳗鱼酱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2024年全新打造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推动“树品牌”与“扩市场”协同发展,以品牌建设引领“川鳗”产业提质升级;四川有丰富的高山冷水资源养殖虹鳟鱼,而隐藏在小山村里的虹鳟鱼虽品质优异,却存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窘境。2025年,海光食品将依托四川优质水资源以及成都出口贸易优势,开拓四川虹鳟鱼新产业,整合凉山州金阳县、甘孜州泸定县等多地虹鳟鱼养殖场,打通出海新通道、拓宽消费新市场,深入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鳗鱼+虹鳟鱼”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二)紧扣“企与农”,做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创新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必考题”。2023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原则,海光食品在江安县创新开展“共享鱼塘”的鳗鱼养殖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拓宽村民致富之路;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益联结体促进规模化发展,养殖端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100个、累计发放岗位工资近1000万元、每年将向当地集体经济组织支付800余万元费用,让联农带农机制成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困境的“金钥匙”。

    精准帮扶,赋能乡村振兴。针对养殖基地周边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和监测户的特点和需求,免费提供鳗鱼养殖技术培训、种苗供应、保底回收服务,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有效解决“家门口就业”难题;通过流转当地村民土地用于鳗鱼养殖,实行“保底+二次分红”模式,使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获得固定收入,公司根据营业额分梯次为村集体发放二次红利。

    (三)锚定“绿与智”,做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多措并举,厚植绿色底色。海光食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经营理念,成为推动“川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养殖端,建设形成“水草+专业净化设备”的逐层净化系统,排放出的尾水能达到《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并免费供给基地周边的十余家淡水鱼养殖户使用,实现养殖尾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在加工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大力推行节能降碳,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对养殖捕捞、原料运输、加工生产、包装仓储等环节实施碳排放量化监测,更新IQF急冻设备,实现能耗降低1/3,获得“产品碳足迹证书”,推动行业迈向绿色低碳新篇章。

    科技赋能,激发乡村活力。在科技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2023 年,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鱼病防控及质量快检实验室、园区大数据平台,采用恒温内循环、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技术,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提升育苗成活率至 97.6%,位居全国前列;攻坚鳗鱼深加工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食品加工体系,相关生产方法、设备及产品包装获38项专利认证,被四川省科技厅评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厚积薄发之势,勇当农业现代化的探路先锋。

2025食品酒类企业ESG实践案例集-“环境”案例-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