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tExV8VJ5l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单笔存取超5万元或将无需登记 彰显精准化治理智慧/e5d59phvs/e5d5m10mv现金存取的“5万元门槛”,再次牵动公众神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这一调整看似细微,实则是金融监管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彰显了安全与便利并重的治理智慧。(8月12日人民网)回溯2022年,相关规则初定时曾引发热议。从反洗钱的初衷看,对大额现金交易加强监管,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举措。但“5万元登记”的硬性要求,却在实践中显露出“管得太宽”的弊端。普通储户取笔装修款要解释用途,农民存笔卖粮钱要说明来源,原本便捷的现金服务被附加了不必要的流程。尽管当时数据显示超5万元业务仅占2%,但金融监管的精度,体现在对个体感受的尊重上,“少数人的不便”同样值得重视。最终该办法“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直接取消了硬性登记,这不是监管的“后退”而是“升级”。新规明确“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对低风险交易简化流程,让正常存取款更顺畅;对高风险行为强化核查,聚焦真正需要关注的可疑交易。这种“抓大放小”的思路,既避免了对普通民众的过度打扰,又能集中力量打击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让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现实中,对现金汇款、贵金属买卖等风险较高的一次性大额交易,仍保留必要的尽职调查,既不纵容风险,也不折腾民生,正是“精准监管”的要义。 更深层看,这一变化彰显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现金存取自由是储蓄制度的基石,也是民众对金融体系信任的重要来源。以往超5万元必登记的规定,难免让公众产生“存款不自由”的担忧。新规剥离不必要的束缚,让合法资金流动更顺畅,不仅是对“最小必要”监管原则的践行,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金融安全的本质,是为了守护民众的财产安全,若监管本身给民众添了堵,就偏离了初衷。精准监管的落地,既考验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也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制度协同。在风险等级划分上,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动态评估模型,结合客户身份背景、交易频率、资金流向等多维度数据,实现风险画像的实时更新,避免人工判断的主观偏差。对于一线工作人员,不仅要通过系统培训强化风险识别能力,更要明确差异化监管的操作边界。哪些情形可简化流程、哪些信号必须强化核查,需形成清晰的操作指引,防止“该严不严”的监管漏洞或“该松不松”的变相加码。同时,这一调整并非孤立存在,需与反洗钱监测、大额交易报告等制度形成闭环。例如,取消5万元存取登记后,可通过强化非现金支付渠道的监测、完善可疑交易线索移送机制等,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唯有技术工具、人员能力与制度体系形成合力,才能让精准监管从理念转化为实效,既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又不给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添堵。金融监管,一头连着金融安全,一头系着民生冷暖。告别“一刀切”的简单管理模式,迈向精准化、差异化的“风险为本”监管,是时代呼唤,是民心所向。只有在风险防控与金融服务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金融监管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让民众在便捷、安全的金融环境中,畅享财富自由流动的红利。1755052491396责编:李晓丹羊城晚报175505249139611[]{"email":"lixiaodan@huanqiu.com","name":"李晓丹"}
现金存取的“5万元门槛”,再次牵动公众神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这一调整看似细微,实则是金融监管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彰显了安全与便利并重的治理智慧。(8月12日人民网)回溯2022年,相关规则初定时曾引发热议。从反洗钱的初衷看,对大额现金交易加强监管,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举措。但“5万元登记”的硬性要求,却在实践中显露出“管得太宽”的弊端。普通储户取笔装修款要解释用途,农民存笔卖粮钱要说明来源,原本便捷的现金服务被附加了不必要的流程。尽管当时数据显示超5万元业务仅占2%,但金融监管的精度,体现在对个体感受的尊重上,“少数人的不便”同样值得重视。最终该办法“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直接取消了硬性登记,这不是监管的“后退”而是“升级”。新规明确“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措施:对低风险交易简化流程,让正常存取款更顺畅;对高风险行为强化核查,聚焦真正需要关注的可疑交易。这种“抓大放小”的思路,既避免了对普通民众的过度打扰,又能集中力量打击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让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现实中,对现金汇款、贵金属买卖等风险较高的一次性大额交易,仍保留必要的尽职调查,既不纵容风险,也不折腾民生,正是“精准监管”的要义。 更深层看,这一变化彰显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现金存取自由是储蓄制度的基石,也是民众对金融体系信任的重要来源。以往超5万元必登记的规定,难免让公众产生“存款不自由”的担忧。新规剥离不必要的束缚,让合法资金流动更顺畅,不仅是对“最小必要”监管原则的践行,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金融安全的本质,是为了守护民众的财产安全,若监管本身给民众添了堵,就偏离了初衷。精准监管的落地,既考验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也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制度协同。在风险等级划分上,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动态评估模型,结合客户身份背景、交易频率、资金流向等多维度数据,实现风险画像的实时更新,避免人工判断的主观偏差。对于一线工作人员,不仅要通过系统培训强化风险识别能力,更要明确差异化监管的操作边界。哪些情形可简化流程、哪些信号必须强化核查,需形成清晰的操作指引,防止“该严不严”的监管漏洞或“该松不松”的变相加码。同时,这一调整并非孤立存在,需与反洗钱监测、大额交易报告等制度形成闭环。例如,取消5万元存取登记后,可通过强化非现金支付渠道的监测、完善可疑交易线索移送机制等,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唯有技术工具、人员能力与制度体系形成合力,才能让精准监管从理念转化为实效,既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又不给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添堵。金融监管,一头连着金融安全,一头系着民生冷暖。告别“一刀切”的简单管理模式,迈向精准化、差异化的“风险为本”监管,是时代呼唤,是民心所向。只有在风险防控与金融服务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金融监管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让民众在便捷、安全的金融环境中,畅享财富自由流动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