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csgcqKj1Q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环球会客厅|许小峰:从首部蓝皮书到首届博览会,擘画气象经济发展新图景/e5d59phvs/f8c7sm40k/f8c7tt3ti(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从灾前预警到灾后应对,气象之笔描绘安全发展图景。 从冰雪旅游到避暑胜地,气象之美激发文旅产业活力。 从追“风”逐“日”到低空经济,气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进程中,气象服务已远非简单的阴晴冷暖预报,正日益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经济要素。从防灾减灾到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振兴到城市规划,从气候变化到生态环境,从能源保障到城市人居,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低空经济到商业航天、从文化旅游到人类健康,气象资源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气象行业正在与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跨界融合,重塑着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 7月18日至20日,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在现场,环球网围绕“气象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专访博览会主办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人物档案】 许小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正研级专家。在天气、气候动力学理论与业务发展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在国内外核心科技期刊和国家媒体上发表200余篇论文或相关文章。从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到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理论探索与实践落地,擘画气象经济发展全景 2024年11月7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组织编写的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科技篇、专题篇以及案例篇五部分,通过大量数据收集和案例分析,系统展示了气象经济的发展趋势。翻开《蓝皮书》,可以看到“气象+冰雪经济”、“气象+文旅”、“气象+品牌”、“气象+数据”、“气象+科普”等,为读者娓娓道来气象经济的宏观体系阐述以及与垂直行业结合的生动示范。 编写《蓝皮书》的初衷是什么?许小峰表示,“气象与人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并要求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这之前,协会就在研究蕴藏在气象中的经济因素,并觉得应该编写一本《蓝皮书》,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进行梳理,为未来气象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025年7月,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落地。作为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作为主题的博览会,期间设立“新质生产力”和“民生服务”两大核心板块,创新性地汇集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气象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成果,全方位展现气象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力量。 从理论到落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协会是如何做好从理论到产业实践的跨越?许小峰指出,协会在推动气象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相辅相成。《蓝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历程、实践、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为产业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同时,协会深刻认识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足以充分展现气象经济的活力与潜力。为此,协会创新性地策划并举办了气象经济博览会,旨在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社会公众和产业界能够直观地“看到、感受到、触摸到”气象经济的实际应用与价值,实现从理论总结到产业实践的跨越,使气象经济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各方。 从首都布局到“合肥”实践 ——气象经济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届博览会选择落地合肥是基于哪些考量?许小峰表示,博览会落地合肥,是基于双向赋能与地方优势的综合考量。合肥展现出高度的举办意愿和积极性,对发展气象经济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理念具有良好认知。合肥的特色科技资源为气象博览会的展示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博览会以“气象经济”新理念的集中呈现,也将对合肥乃至安徽的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积极影响,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合肥产业发展不断向“新”逐“绿”。2024年合肥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量子信息产业集聚企业数居全国首位,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汇聚企业超140家。低空经济全面发力,有望成为全国首批空中交通试点城市。“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后来居上’态势,集聚了如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代表性高科技企业,并在新能源、航天、量子计算、激光雷达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这些都与气象探测等气象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许小峰讲到,博览会特设安徽省展区,邀请AI气象、低空经济服务保障、气象遥感应用、量子科技、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的众多企业参与。协会希望通过博览会为当地企业解决实际需求,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博览会在立足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更着眼全国格局与全球视野。”许小峰强调,博览会虽落地合肥举办,但其定位与影响力远不止于单一地域。气象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其发展潜力与影响范围具有全国普遍性乃至国际拓展性。因此,在筹办过程中,协会始终秉持宏观站位,力求通过理念传播、产业生态展示、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有效辐射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经济领域。依托参会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和包括国内外媒体在内的多元传播渠道,博览会成果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向全国乃至全球有效传递中国气象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机遇。 从基础气象服务到“气象+”产业生态 ——气象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博览会搭建“气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区”,并设置高校科技交流专区的初衷是什么?许小峰表示,打造“产学研用”高效沟通交流平台是本届博览会的核心初衷。博览会定位于从科研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设置高校科技交流专区,并搭建“气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区”,旨在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为气象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 许小峰强调,气象数据已从基础气象服务,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博览会从气象赋能各产业发展出发,以气象数据打破行业壁垒,增进气象领域与关联产业界、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知。这种开放的协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更能为气象经济乃至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据了解,当前,我国已建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站网规模、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气象数据资源存储总量超75千万亿字节(PB)、日增量近60万亿字节(TB)。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近130万用户提供了12千万亿字节(PB)气象数据和产品,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产生了8000多项科技成果。 未来,在推动气象经济产业化、完善“气象+”产业生态、深化跨行业协同等方面,协会有哪些举措?许小峰指出,协会始终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行业融合、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作为核心使命,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会将持续构建“气象+”沟通交流平台,并深化日常工作机制,致力于:一是加强气象经济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界定精细化、规范化;二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协作,推动气象经济产业走深做实;三是鼓励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探索新技术赋能气象服务与关联产业的路径;四是总结实践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创新模式,推动气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协会将持续努力,不断完善“气象+”或“+气象”产业生态,深化协同效应。 17533492883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玮环球网175334928830011[]{"email":"zhangwei@huanqiu.com","name":"张玮"}
(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从灾前预警到灾后应对,气象之笔描绘安全发展图景。 从冰雪旅游到避暑胜地,气象之美激发文旅产业活力。 从追“风”逐“日”到低空经济,气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进程中,气象服务已远非简单的阴晴冷暖预报,正日益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经济要素。从防灾减灾到可持续发展,从乡村振兴到城市规划,从气候变化到生态环境,从能源保障到城市人居,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低空经济到商业航天、从文化旅游到人类健康,气象资源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气象行业正在与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跨界融合,重塑着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 7月18日至20日,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在现场,环球网围绕“气象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专访博览会主办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人物档案】 许小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正研级专家。在天气、气候动力学理论与业务发展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在国内外核心科技期刊和国家媒体上发表200余篇论文或相关文章。从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到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理论探索与实践落地,擘画气象经济发展全景 2024年11月7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组织编写的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科技篇、专题篇以及案例篇五部分,通过大量数据收集和案例分析,系统展示了气象经济的发展趋势。翻开《蓝皮书》,可以看到“气象+冰雪经济”、“气象+文旅”、“气象+品牌”、“气象+数据”、“气象+科普”等,为读者娓娓道来气象经济的宏观体系阐述以及与垂直行业结合的生动示范。 编写《蓝皮书》的初衷是什么?许小峰表示,“气象与人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并要求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这之前,协会就在研究蕴藏在气象中的经济因素,并觉得应该编写一本《蓝皮书》,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进行梳理,为未来气象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025年7月,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落地。作为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作为主题的博览会,期间设立“新质生产力”和“民生服务”两大核心板块,创新性地汇集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气象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成果,全方位展现气象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力量。 从理论到落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协会是如何做好从理论到产业实践的跨越?许小峰指出,协会在推动气象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相辅相成。《蓝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历程、实践、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为产业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同时,协会深刻认识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足以充分展现气象经济的活力与潜力。为此,协会创新性地策划并举办了气象经济博览会,旨在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社会公众和产业界能够直观地“看到、感受到、触摸到”气象经济的实际应用与价值,实现从理论总结到产业实践的跨越,使气象经济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各方。 从首都布局到“合肥”实践 ——气象经济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届博览会选择落地合肥是基于哪些考量?许小峰表示,博览会落地合肥,是基于双向赋能与地方优势的综合考量。合肥展现出高度的举办意愿和积极性,对发展气象经济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理念具有良好认知。合肥的特色科技资源为气象博览会的展示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博览会以“气象经济”新理念的集中呈现,也将对合肥乃至安徽的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积极影响,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合肥产业发展不断向“新”逐“绿”。2024年合肥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量子信息产业集聚企业数居全国首位,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汇聚企业超140家。低空经济全面发力,有望成为全国首批空中交通试点城市。“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后来居上’态势,集聚了如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代表性高科技企业,并在新能源、航天、量子计算、激光雷达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这些都与气象探测等气象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许小峰讲到,博览会特设安徽省展区,邀请AI气象、低空经济服务保障、气象遥感应用、量子科技、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的众多企业参与。协会希望通过博览会为当地企业解决实际需求,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博览会在立足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更着眼全国格局与全球视野。”许小峰强调,博览会虽落地合肥举办,但其定位与影响力远不止于单一地域。气象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其发展潜力与影响范围具有全国普遍性乃至国际拓展性。因此,在筹办过程中,协会始终秉持宏观站位,力求通过理念传播、产业生态展示、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有效辐射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经济领域。依托参会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和包括国内外媒体在内的多元传播渠道,博览会成果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向全国乃至全球有效传递中国气象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机遇。 从基础气象服务到“气象+”产业生态 ——气象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博览会搭建“气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区”,并设置高校科技交流专区的初衷是什么?许小峰表示,打造“产学研用”高效沟通交流平台是本届博览会的核心初衷。博览会定位于从科研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设置高校科技交流专区,并搭建“气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区”,旨在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为气象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 许小峰强调,气象数据已从基础气象服务,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博览会从气象赋能各产业发展出发,以气象数据打破行业壁垒,增进气象领域与关联产业界、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知。这种开放的协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更能为气象经济乃至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据了解,当前,我国已建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站网规模、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气象数据资源存储总量超75千万亿字节(PB)、日增量近60万亿字节(TB)。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近130万用户提供了12千万亿字节(PB)气象数据和产品,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产生了8000多项科技成果。 未来,在推动气象经济产业化、完善“气象+”产业生态、深化跨行业协同等方面,协会有哪些举措?许小峰指出,协会始终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行业融合、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作为核心使命,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会将持续构建“气象+”沟通交流平台,并深化日常工作机制,致力于:一是加强气象经济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界定精细化、规范化;二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协作,推动气象经济产业走深做实;三是鼓励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探索新技术赋能气象服务与关联产业的路径;四是总结实践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创新模式,推动气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协会将持续努力,不断完善“气象+”或“+气象”产业生态,深化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