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e2ykPNtOF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文学电影 双向奔赴/e5d59phvs/e5d5m10mv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电影以更直接的镜头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昨日上午,广州影博会重头活动之“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在广交会展馆举办,文学界、电影界大咖回望“文学与影视的互融互促之路”,展望“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共同探讨当下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让文学在光影中更好观照时代,走向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杨泽彬 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学改编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改编佳作频出,在文学与电影双向奔赴的当下,如何让文学和电影彼此滋养、互相提升,进而创作出更高水平、更见精气神的作品? 文学和电影彼此滋养、互相提升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不断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深挖文学的潜能和空间,为新时代文学破圈传播、跨界生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荐文学作品近800部;今年6月,我们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举办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推介了30部适合影视改编的作品。第二天就有作家进行了签约,多部作品受到影视机构的密切关注。”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表示,在广州影博会上也将多部优秀文学作品推荐给了各影视单位。“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度发展。”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紧密相连,融合互促,文学经典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电影也通过银幕的立体呈现、多样展现,拓展了文学受众的群体,为文学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和文学共同记录时代发展,共同反映人们心声,本次对话活动有助于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融合创作,助力推动电影和文学与时代共舞、与人民共情。 从小说《解密》影视化谈起,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发表《文学如水,电影如云》主题演讲。他说,他被改编的电视剧有8部,被改编的电影有5部,加起来有13部。“很荣幸我的小说能够走向观众,我也希望它走向世界,代表中国电影人,代表中国作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会长夏潮上台分享时表示,期待各方共同努力,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和电影的创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影和文学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平台,希望有更多的文学家和电影人携起手来,把两个不同的艺术表达载体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影视理论评论家尹鸿认为,文学与电影的融合,需要更多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文学和影视一起拥抱未来 当日,嘉宾们就“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等话题进行圆桌讨论。圆桌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驻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向阳主持。 聚焦“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这一主题,国家一级导演尹力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都是要把“人”进行大写。“随着新技术的到来,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去揣摩,但是电影讲人的故事、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传达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我想这永远不会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振华从编剧的角度探讨“到底一个编剧怎么去捕捉原著提供的创作信息”。梁振华认为,改编的过程不能改掉作品的核心价值,“文学性如何变成影视当中可以操作的视觉性、动作性和戏剧性,这就牵涉很多编剧的技法——对每个编剧来说都是需要很长时间修炼的过程。”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从作家的角度谈到文学和电影的双向赋能;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中骏则从出品方角度分析了资本对文学和电影融合作品的影响。 谈及“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这一话题时,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作品的设定虽然是“站在未来”,但作品核心还是要回到人、回到情感本身,从而跟当下观众形成心灵共振和连接。“如果善用工具,挖掘你自身最独特、人性的、心灵的、审美上的特点并把它放大,就有可能获得智网先机。”他说。 人工智能来势凶猛,以后会不会抢了作家的“饭碗”?《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分享了他的相关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分析。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则表示,自己“不会选择AI写作”,而是会坚持使用古老的书写方式,“进行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事的表达,这也是写作最终的价值所在。” 爱奇艺乐幕工作室总经理张超从平台的角度分析科技赋能、制作流程如何更好地服务艺术家、创作者。秀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泽宁认为,技术领域上的更新可以赋能创作。“虚拟拍摄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让大家可以不受位置、空间、时间的限制去完成作品,在整个影视行业还是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大咖论道 电影创作要回归内心和“人”本身 麦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麦家认为,“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中大家探讨的话题,实际上是让电影重提文学性,让电影回到艺术的本真当中,而艺术的本真正是人的情感、欲望、理想,“当电影过度类型化,就会把‘人’的要素切割掉。”他表示,电影应该创造出一种新的类型,回归人的本质之中,把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怎样从类型中跳出来,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去寻找新的创作源泉,其实是给广大电影工作者和我们作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在个性化当中找到普遍性,是每个艺术家应该去寻找和探讨的。”他说。 科幻类文学的转化需拓宽表达 陈楸帆 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 在陈楸帆看来,科幻类文学转化成影视作品,需要拓宽表达,“比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是非常不一样的科幻类型作品,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尝试。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以探索科幻类型跟其他类型融合的叙事边界。” 如今,中国科幻作品走向国际舞台,《三体》在全球范围内变成现象级作品。在陈楸帆看来,还需要更多年轻的创作者把文本变成影像,“中国科幻不缺乏好的故事,我们缺乏的是把好的故事进行有效翻译转化改编的能力以及电影工业方面的能力。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让更多项目能有落地的机会。” 文学改编助力电影“出海” 宋智勤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文学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很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都是由经典的文学转化而来的。”宋智勤认为,文学为电影增加了深度和厚度,电影工作者应该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功底;同时从文学中获得更多电影表达的内容和技巧。 针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宋智勤表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中有不少值得加以改编,助力电影创作。“如果电影能够更多地从文学中找到灵感,借鉴好的故事、人物塑造、形象来充实电影的表达,充实电影的文学力量和底色,我们的电影创作会达到更高的层次。”他说。 《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发布 昨天下午,《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在广州影博会上发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转化影视重点推荐作品推介会同步举行。 活动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大数据课题组、广州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单位联合推出《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呈现了2023年度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区域、院线等多维度数据,同时发布18份详细数据表,涵盖票房影响力电影、区域、院线及港台电影、进口电影等,采用“四位一体”指数评价模型,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当日,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针对中国作协文学转化的电影作品进行了精彩推介,分为第十三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推荐、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部分作品推荐、特别作品推荐共三个部分。第十三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推荐包括《蓝天戈壁》《十寻》《上岭恋人》《驮着魂灵的马》《月光紧追不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部分作品推荐包括《听漏》《云落》《去老万玉家》《亲爱的人们》《误入孤城》《平乐县志》《来日可追》《直溪》《丝路古船》《阿娜河畔》;特别作品推荐包括《催眠师甄妮》《最后追诉》《人人都爱查尔斯》《保卫南山公园》《人生模拟》等。1727650740647责编:高鑫戈广州日报172765074064711[]
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电影以更直接的镜头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昨日上午,广州影博会重头活动之“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在广交会展馆举办,文学界、电影界大咖回望“文学与影视的互融互促之路”,展望“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共同探讨当下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让文学在光影中更好观照时代,走向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杨泽彬 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学改编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改编佳作频出,在文学与电影双向奔赴的当下,如何让文学和电影彼此滋养、互相提升,进而创作出更高水平、更见精气神的作品? 文学和电影彼此滋养、互相提升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不断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深挖文学的潜能和空间,为新时代文学破圈传播、跨界生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荐文学作品近800部;今年6月,我们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举办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推介了30部适合影视改编的作品。第二天就有作家进行了签约,多部作品受到影视机构的密切关注。”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表示,在广州影博会上也将多部优秀文学作品推荐给了各影视单位。“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度发展。”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紧密相连,融合互促,文学经典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电影也通过银幕的立体呈现、多样展现,拓展了文学受众的群体,为文学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和文学共同记录时代发展,共同反映人们心声,本次对话活动有助于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融合创作,助力推动电影和文学与时代共舞、与人民共情。 从小说《解密》影视化谈起,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发表《文学如水,电影如云》主题演讲。他说,他被改编的电视剧有8部,被改编的电影有5部,加起来有13部。“很荣幸我的小说能够走向观众,我也希望它走向世界,代表中国电影人,代表中国作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会长夏潮上台分享时表示,期待各方共同努力,为文学作品的改编和电影的创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影和文学确实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平台,希望有更多的文学家和电影人携起手来,把两个不同的艺术表达载体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影视理论评论家尹鸿认为,文学与电影的融合,需要更多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文学和影视一起拥抱未来 当日,嘉宾们就“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等话题进行圆桌讨论。圆桌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驻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向阳主持。 聚焦“文学与影视的互持路径”这一主题,国家一级导演尹力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都是要把“人”进行大写。“随着新技术的到来,未来电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去揣摩,但是电影讲人的故事、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传达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我想这永远不会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振华从编剧的角度探讨“到底一个编剧怎么去捕捉原著提供的创作信息”。梁振华认为,改编的过程不能改掉作品的核心价值,“文学性如何变成影视当中可以操作的视觉性、动作性和戏剧性,这就牵涉很多编剧的技法——对每个编剧来说都是需要很长时间修炼的过程。”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从作家的角度谈到文学和电影的双向赋能;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中骏则从出品方角度分析了资本对文学和电影融合作品的影响。 谈及“智网时代的新影视文学语境”这一话题时,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科幻作品的设定虽然是“站在未来”,但作品核心还是要回到人、回到情感本身,从而跟当下观众形成心灵共振和连接。“如果善用工具,挖掘你自身最独特、人性的、心灵的、审美上的特点并把它放大,就有可能获得智网先机。”他说。 人工智能来势凶猛,以后会不会抢了作家的“饭碗”?《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分享了他的相关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分析。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则表示,自己“不会选择AI写作”,而是会坚持使用古老的书写方式,“进行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事的表达,这也是写作最终的价值所在。” 爱奇艺乐幕工作室总经理张超从平台的角度分析科技赋能、制作流程如何更好地服务艺术家、创作者。秀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泽宁认为,技术领域上的更新可以赋能创作。“虚拟拍摄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让大家可以不受位置、空间、时间的限制去完成作品,在整个影视行业还是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大咖论道 电影创作要回归内心和“人”本身 麦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麦家认为,“新时代文学与中国电影融合发展高峰对话”中大家探讨的话题,实际上是让电影重提文学性,让电影回到艺术的本真当中,而艺术的本真正是人的情感、欲望、理想,“当电影过度类型化,就会把‘人’的要素切割掉。”他表示,电影应该创造出一种新的类型,回归人的本质之中,把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怎样从类型中跳出来,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去寻找新的创作源泉,其实是给广大电影工作者和我们作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在个性化当中找到普遍性,是每个艺术家应该去寻找和探讨的。”他说。 科幻类文学的转化需拓宽表达 陈楸帆 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 在陈楸帆看来,科幻类文学转化成影视作品,需要拓宽表达,“比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是非常不一样的科幻类型作品,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尝试。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以探索科幻类型跟其他类型融合的叙事边界。” 如今,中国科幻作品走向国际舞台,《三体》在全球范围内变成现象级作品。在陈楸帆看来,还需要更多年轻的创作者把文本变成影像,“中国科幻不缺乏好的故事,我们缺乏的是把好的故事进行有效翻译转化改编的能力以及电影工业方面的能力。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让更多项目能有落地的机会。” 文学改编助力电影“出海” 宋智勤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文学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很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都是由经典的文学转化而来的。”宋智勤认为,文学为电影增加了深度和厚度,电影工作者应该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功底;同时从文学中获得更多电影表达的内容和技巧。 针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宋智勤表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中有不少值得加以改编,助力电影创作。“如果电影能够更多地从文学中找到灵感,借鉴好的故事、人物塑造、形象来充实电影的表达,充实电影的文学力量和底色,我们的电影创作会达到更高的层次。”他说。 《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发布 昨天下午,《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在广州影博会上发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转化影视重点推荐作品推介会同步举行。 活动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委员会、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大数据课题组、广州电影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单位联合推出《中国电影产业影响力数据课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呈现了2023年度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区域、院线等多维度数据,同时发布18份详细数据表,涵盖票房影响力电影、区域、院线及港台电影、进口电影等,采用“四位一体”指数评价模型,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当日,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针对中国作协文学转化的电影作品进行了精彩推介,分为第十三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推荐、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部分作品推荐、特别作品推荐共三个部分。第十三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推荐包括《蓝天戈壁》《十寻》《上岭恋人》《驮着魂灵的马》《月光紧追不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部分作品推荐包括《听漏》《云落》《去老万玉家》《亲爱的人们》《误入孤城》《平乐县志》《来日可追》《直溪》《丝路古船》《阿娜河畔》;特别作品推荐包括《催眠师甄妮》《最后追诉》《人人都爱查尔斯》《保卫南山公园》《人生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