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bFlZFj2h4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全国设施养殖产量在水产养殖中占比已超五成——海鲜养殖不再是沿海“专利”/e5d59phvs/e5d5m10mv从武汉出产南美白虾,到新疆出产三文鱼,随着设施渔业的发展,海鲜养殖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利”,海鲜陆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首批来自重庆大足的南美白对虾上市,基地通过培育类似海洋的封闭生态系统,实现海虾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让本地人吃上了土生土长的新鲜海鲜。内陆养虾是怎么做到的?设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以往重庆市民要想吃到海虾,最近的产地是广东湛江,经过1200公里的长途奔波,虾早已进入休眠状态。”盒马重庆冉家坝店的工作人员周娟介绍,如今,来自重庆大足的南美白对虾上市后,从产地到门店,只需一个半小时。“虾都很鲜活,你看,随时都有可能蹦出水缸,我得时刻看着。”周娟说。 “不仅活度高,这些诞生于重庆的海鲜,还拿到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抗养殖证书。”重庆盒马商品总监李多思介绍,目前这些无抗虾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每天限量200斤,靠着安全新鲜,每到下午就会卖光。预计到明年,年产量会达到30万斤,将覆盖川渝市场。 海鲜养殖,难在水源,深居内陆的山城,海水从哪里来? 在重庆大足大安农业园区,2000平方米的封闭厂房内,分布着近百个虾塘,虾苗自由游弋在30摄氏度的“温泉”中,空气中弥漫着海的味道。 “没有海,我们就自己造。”重庆零抗水产公司总经理宦国新介绍,在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调制海水已不是难事,但如果只靠换水养殖,平均养1斤虾的换水量可达50吨,在内陆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此,宦国新带领团队花费6年时间研究出了生物絮团技术,通过为人工海水添加微生物,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形成生物循环,相当于在内陆打造了一个封闭的海洋生态系统。“为达到生态平衡,养殖过程不能添加任何抗生素,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宦国新说,“同时,养殖‘海水’可以循环使用,无任何排放,不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宦国新回忆,2020年,他看中川渝地区广阔的市场,在成渝经济带的节点选址,投资“造海”。但他没想到,研发多年的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足足花了3年。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李虹介绍,用生物絮团养虾,难点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项技术大多存在于实验室,能进入规模化商业运用,在西南尚属首例。 作为水产养殖大国,中国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持续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设施养殖产量在水产养殖中的占比已超过五成。今年6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在各方面的积极推动下,设施农业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各地正持续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更多优质鲜活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介绍,由于采取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在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设施农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产、畜禽养殖领域,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设施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按照《建设规划》,到2030年,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0%。陆养海鲜将更多地走上天南海北消费者的餐桌。1695084946303责编:程璐人民日报海外版169508494630311[]
从武汉出产南美白虾,到新疆出产三文鱼,随着设施渔业的发展,海鲜养殖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利”,海鲜陆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首批来自重庆大足的南美白对虾上市,基地通过培育类似海洋的封闭生态系统,实现海虾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让本地人吃上了土生土长的新鲜海鲜。内陆养虾是怎么做到的?设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以往重庆市民要想吃到海虾,最近的产地是广东湛江,经过1200公里的长途奔波,虾早已进入休眠状态。”盒马重庆冉家坝店的工作人员周娟介绍,如今,来自重庆大足的南美白对虾上市后,从产地到门店,只需一个半小时。“虾都很鲜活,你看,随时都有可能蹦出水缸,我得时刻看着。”周娟说。 “不仅活度高,这些诞生于重庆的海鲜,还拿到了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抗养殖证书。”重庆盒马商品总监李多思介绍,目前这些无抗虾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每天限量200斤,靠着安全新鲜,每到下午就会卖光。预计到明年,年产量会达到30万斤,将覆盖川渝市场。 海鲜养殖,难在水源,深居内陆的山城,海水从哪里来? 在重庆大足大安农业园区,2000平方米的封闭厂房内,分布着近百个虾塘,虾苗自由游弋在30摄氏度的“温泉”中,空气中弥漫着海的味道。 “没有海,我们就自己造。”重庆零抗水产公司总经理宦国新介绍,在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调制海水已不是难事,但如果只靠换水养殖,平均养1斤虾的换水量可达50吨,在内陆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此,宦国新带领团队花费6年时间研究出了生物絮团技术,通过为人工海水添加微生物,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形成生物循环,相当于在内陆打造了一个封闭的海洋生态系统。“为达到生态平衡,养殖过程不能添加任何抗生素,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宦国新说,“同时,养殖‘海水’可以循环使用,无任何排放,不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宦国新回忆,2020年,他看中川渝地区广阔的市场,在成渝经济带的节点选址,投资“造海”。但他没想到,研发多年的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足足花了3年。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李虹介绍,用生物絮团养虾,难点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项技术大多存在于实验室,能进入规模化商业运用,在西南尚属首例。 作为水产养殖大国,中国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持续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设施养殖产量在水产养殖中的占比已超过五成。今年6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在各方面的积极推动下,设施农业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各地正持续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更多优质鲜活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书秦介绍,由于采取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在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设施农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产、畜禽养殖领域,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设施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按照《建设规划》,到2030年,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设施渔业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比达到60%。陆养海鲜将更多地走上天南海北消费者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