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cxCFwXAwO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最新发布白皮书: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七大建议/e5d59phvs/e5d5m10mv中新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财险)2月8日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发布双方合作完成的业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七项具体建议。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服务链条。推动保险公司应持续加强与保险经纪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分摊合作模式,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服务等内容,拓展相关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弱、需求高的特点,完善投保前的咨询、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定制、保险期间内预防侵权建议、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法律咨询和理赔等“一揽子”服务。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工作协同,结合各地区、各领域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市场主体需求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挖掘保险场景、开发保险产品,提高知识产权保险的覆盖率。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目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现有无形资产的评估评价方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可操作性还不够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论市场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要继续通过“评估探索-实践检验-修正完善”的工作模式,持续完善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探索,以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估结论支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风险控制。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也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和完善再保险机制,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一方面保险公司继续着力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与服务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注重数据积累,另一方面也应加强与再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风险防控方面的合作,同时探索设立专注于保险业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更多资金资源分担自身风险,拓宽展业渠道。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险同时具有极强的政策属性,由于面向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险与其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一样,也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并在保证满足一定需要保障金额的前提下,探索对企业支付的保费给予财政政策支撑与补偿,通过政府担保等方式,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为企业提高采取诉讼等法律行为维护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应对各种知识产权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 支持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和服务研发,加强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及相关数据的充分披露与共享,帮助保险公司有效风控筛选和精准定价,提高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市场化水平。此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持续推进和细化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主体的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知识产权保险的活跃和市场化发展,离不开持续的保险产品创新满足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人保财险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共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也凸显了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研发在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尽管中国已经建立覆盖主要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链条主要环节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但是现有保险险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环节间知识产权产品的丰富程度、发行相关产品的机构数量还不均衡,市场主体的保险产品选择空间还非常有限,险种、保障范围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存在提供基本保障的产品多、高水平保障的产品少,针对单一知识产权类型的产品多、综合门类的保险产品少等特点。还需要在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市场主体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推动知识产权产品向目前知识产权环节的上下游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延伸,为企业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推进保险产品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深入应用。知识产权保险也应充分将新技术运用于保险产品研发、服务。保险公司可积极探索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在知识产权保险中的应用,尤其是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中知识产权活动的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聚焦于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保险精算模型,为直保和再保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定价、核保、核赔和控费等管理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自身风险。 ——不断加强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险发展需要一支专业、成熟、精通法律和保险等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险公司应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保险人员参加各种行业组织的培训会或者到高校进修,了解知识产权发展的前沿动态,提高知识产权相关业务水平和能力。积极招揽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险人才,利用人才经验和人才知识创新,使知识产权保险风险管理更加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专业性。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险等相关实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真正推动培养一批聚焦保险实践,既懂技术、又熟悉法律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 ——探索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有益经验。从知识产权保险的推行和运营方式中,可借鉴韩国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的运营模式,提高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推行的专业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在推行知识产权保险方面的集聚效应,采取强制险或者团体险保费打折的方式,吸引更多企业熟悉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并参保,推高险种认可度。 借鉴新加坡等国家保险覆盖知识产权法律费用模式,保障费用不局限于诉讼费用,可拓展至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渠道,丰富和推广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解决,更好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综合成本。此外,日本为知识产权许可保险的再保险提供政府支持、欧盟成立专利诉讼相互保险组织以扩大风险共同体基数拉低保险成本、日本中小企业海外知识产权诉讼保险费补贴等模式,亦可在符合中国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予以合理借鉴。 最新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由六部分组成,除上述七大建议外,还包括“绪论”“知识产权保险概述”“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现状和挑战”“主要国家地区知识产权保险”“附件:知识产权保险典型案例”等内容。(完) 【编辑:程春雨】1675897031451责编:李晓丹中新网167589703145111[]{"email":"lixiaodan@huanqiu.com","name":"李晓丹"}
中新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财险)2月8日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发布双方合作完成的业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为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提出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七项具体建议。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服务链条。推动保险公司应持续加强与保险经纪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分摊合作模式,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服务等内容,拓展相关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弱、需求高的特点,完善投保前的咨询、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定制、保险期间内预防侵权建议、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法律咨询和理赔等“一揽子”服务。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工作协同,结合各地区、各领域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市场主体需求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挖掘保险场景、开发保险产品,提高知识产权保险的覆盖率。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目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还不完善,现有无形资产的评估评价方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可操作性还不够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论市场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要继续通过“评估探索-实践检验-修正完善”的工作模式,持续完善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探索,以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估结论支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风险控制。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也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和完善再保险机制,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一方面保险公司继续着力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险保障与服务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注重数据积累,另一方面也应加强与再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风险防控方面的合作,同时探索设立专注于保险业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更多资金资源分担自身风险,拓宽展业渠道。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险同时具有极强的政策属性,由于面向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险与其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一样,也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并在保证满足一定需要保障金额的前提下,探索对企业支付的保费给予财政政策支撑与补偿,通过政府担保等方式,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为企业提高采取诉讼等法律行为维护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应对各种知识产权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 支持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和服务研发,加强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及相关数据的充分披露与共享,帮助保险公司有效风控筛选和精准定价,提高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市场化水平。此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持续推进和细化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主体的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知识产权保险的活跃和市场化发展,离不开持续的保险产品创新满足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人保财险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共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也凸显了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研发在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尽管中国已经建立覆盖主要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链条主要环节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但是现有保险险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环节间知识产权产品的丰富程度、发行相关产品的机构数量还不均衡,市场主体的保险产品选择空间还非常有限,险种、保障范围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存在提供基本保障的产品多、高水平保障的产品少,针对单一知识产权类型的产品多、综合门类的保险产品少等特点。还需要在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市场主体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推动知识产权产品向目前知识产权环节的上下游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延伸,为企业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推进保险产品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深入应用。知识产权保险也应充分将新技术运用于保险产品研发、服务。保险公司可积极探索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在知识产权保险中的应用,尤其是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中知识产权活动的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聚焦于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知识产权保险精算模型,为直保和再保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定价、核保、核赔和控费等管理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自身风险。 ——不断加强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险发展需要一支专业、成熟、精通法律和保险等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险公司应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保险人员参加各种行业组织的培训会或者到高校进修,了解知识产权发展的前沿动态,提高知识产权相关业务水平和能力。积极招揽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险人才,利用人才经验和人才知识创新,使知识产权保险风险管理更加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和风险评估专业性。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保险等相关实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真正推动培养一批聚焦保险实践,既懂技术、又熟悉法律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 ——探索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发展有益经验。从知识产权保险的推行和运营方式中,可借鉴韩国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的运营模式,提高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推行的专业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在推行知识产权保险方面的集聚效应,采取强制险或者团体险保费打折的方式,吸引更多企业熟悉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并参保,推高险种认可度。 借鉴新加坡等国家保险覆盖知识产权法律费用模式,保障费用不局限于诉讼费用,可拓展至仲裁、调解等争议解决渠道,丰富和推广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解决,更好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综合成本。此外,日本为知识产权许可保险的再保险提供政府支持、欧盟成立专利诉讼相互保险组织以扩大风险共同体基数拉低保险成本、日本中小企业海外知识产权诉讼保险费补贴等模式,亦可在符合中国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予以合理借鉴。 最新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由六部分组成,除上述七大建议外,还包括“绪论”“知识产权保险概述”“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现状和挑战”“主要国家地区知识产权保险”“附件:知识产权保险典型案例”等内容。(完) 【编辑:程春雨】